读《征战》-看大清帝国是如何崛起的,又是为何能崛起
读《征战》-看大清帝国是如何崛起的,又是为何能崛起
1636年5月,皇太极于赫图阿拉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央集权制政权——清朝。1644年5月2日,清军攻入紫禁城,赶走了由李自成领导的推翻大明王朝政权的农民起义军;十月初一,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宣告“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正式君临全中国。
自1618年抚顺之战始至1644年入主紫禁城终,明清争战了近半个世纪,为何最终满清政权战胜了汉明王朝?它又是如何战胜的呢?对此,侯杨方老师在其新作《征战》中进行了“客观中立地描绘”。
《征战》
《征战》是天喜文化新近推出的一部描绘“清朝历史长卷”的通俗史作。作品分上下两篇共六个章节,客观地梳理评述了自萨尔浒之战至乾隆巩固西藏的“大清帝国的崛起”历程,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清朝政权的“开国”和“拓土”的历史。写作本书,作者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试图解释“明亡清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落后的部落,崛起于长白山区后,竟然能灭掉统治上亿人口、占据东亚最好地区、已经持续近三百年的明朝?”二是清廷作为一个非“扩张型的帝国”是如何巩固“明朝统治后期的领土”又如何开疆拓土,奠定“一个包括东亚主要农业区、东北渔猎区、蒙古高原游牧区、青藏高原与西域新疆在内,版图空前广大,控制力空前强大的大帝国。”两个问题相较,前一个问题所占据的篇幅更大,体现出作者写作本书的重点所在——刻画清廷的开国历程,“力图客观中立地描绘出一幅清朝的历史长卷”。
对于第一个问题,满清政权为何能战胜大明王朝,作者以为,无论是明朝还是清廷,“成功与失败都有原因,必须正视,必须剖析。”不因清廷的胜利而宣扬其得道,不因明朝的败亡而摸黑其积极性;也不因清廷的异族外邦属性而忽视其建树,不因明朝是大汉民族而刻意为其避讳。方能“客观中立地”梳理明清迭代的历史和大清帝国的崛起。
对清朝崛起的描绘,作者也不忘对“会加速、延缓进程”的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剖析与评述,如“崇祯皇帝朱由检、清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等”。史事与人物的兼顾表明本书对明亡清兴时期史事与人物进行双重书写的属性。
我们都知道,“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制造、推送天量的信息,而信息越多,了解真相越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信息源头都有可能被'污染'”。当下如此,追溯历史时更难避免。如“影视剧、文学作品甚至专业论著滥用的'奏折'”,其实“是清朝皇权独断的制度化产物”,“在清朝康熙以前根本不存在”。因而,为杜绝这般的讹传,作者在书中都“尽量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信息来源来还原史实”,“还原高度分裂的清朝”,描述接近真相的大清帝国的崛起。因而本书也为“如何打破信息泛滥时代的信息污染牢笼……提供了很多范例。”是颇为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清朝继承积累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集两千年统治术之大成”,它是如何战胜大明王朝及各路农民起义军政权,以数量不多的少数民族统治为数众多的汉族的,看《征战》如何娓娓道来……
标签: